近期,我国流感疫情呈现显著上升趋势。
对于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群而言,感染甲流不仅可能加重躯体症状,更会因药物相互作用带来潜在风险。那么,到底要不要停药?选择药物时,有哪些禁忌?又要慎用哪些药物呢?关于这些问题,我们一起来了解下~
是否停药?需谨慎权衡利弊
1. 基本原则:不可自行停药
精神疾病治疗药物(如抗精神病药、抗抑郁药、心境稳定剂等)通常需要长期规律服用。突然停药可能导致病情波动,甚至引发严重撤药反应。研究显示,擅自中断治疗的患者中,60% 会在 3 个月内出现症状复燃。因此,即使感染甲流,患者也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,而非自行停药。
2. 不同病情阶段的应对策略
轻症感染:若仅表现为低热、咳嗽等轻微症状,可继续原有精神科药物治疗,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和症状变化。
重症感染:当出现持续高热(>39℃)、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,需优先处理流感。此时可能需要暂停部分药物,但必须由精神科与感染科医生联合评估,制定替代方案。
特殊人群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老年患者等需特别谨慎。例如,锂盐可能加重流感相关性肾脏负担,丙戊酸钠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。
流感药物的选择禁忌与慎用清单
1. 退烧药的谨慎使用
对乙酰氨基酚:相对安全,但需注意剂量(成人每日不超过 4g)。长期使用可能加重抗精神病药引起的肝酶升高。
布洛芬:可能增加抗抑郁药(如 SSRIs)的胃肠道出血风险,二者联用需间隔 2 小时以上。
2. 止咳药的配伍禁忌
右美沙芬: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(MAOIs)联用可能引发 5 - 羟色胺综合征,表现为高热、肌阵挛等症状。
可待因:可能增强抗精神病药的镇静作用,导致呼吸抑制风险升高。
3. 抗病毒药物的相互作用
奥司他韦:与舍曲林联用可能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毒性,需监测血药浓度。
玛巴洛沙韦:避免与卡马西平同服,可能降低抗病毒疗效。
安全用药的 5 项核心建议
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:精神科、感染科、药剂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方案,避免单一科室决策带来的风险。
强化药物监测:定期检测肝肾功能、血药浓度及电解质水平,尤其关注锂盐、丙戊酸钠等治疗窗较窄的药物。
优化给药时间:将精神科药物与流感药物间隔 1-2 小时服用,减少胃肠道刺激和代谢竞争。
警惕症状混淆:流感引发的乏力、情绪低落可能被误认为是抑郁加重,需通过详细评估避免误判。
做好应急准备:提前制定应急预案,包括发热管理流程、药物替代方案等,确保突发情况时有据可依。
替代疗法与支持措施
在药物治疗之外,可采取以下辅助手段:
物理降温:使用冰袋或温水擦浴控制体温,避免酒精擦浴引发的皮肤刺激。
营养支持:保证每日摄入 1500-2000ml 水分,补充维生素 C(如鲜榨橙汁)增强免疫力。
心理干预:通过正念冥想、呼吸训练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,避免应激加重病情。
精神疾病患者感染甲流的治疗需兼顾疾病控制与药物安全。建议患者及家属建立 "三早" 意识:早发现(密切监测体温及流感症状)、早沟通(及时与主治医生联系)、早干预(规范调整用药方案)。通过多学科协作和个体化管理,最大限度降低流感对精神疾病治疗的干扰,为患者筑牢健康防线。
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JXR 2025 3.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