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科普文章 > 神经内科 > 帕金森 >

帕金森患者有救了!我国团队发布突破性成果,有望攻克帕金森治疗难题!


  近期,帕金森病治疗领域传来震撼消息: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团队经过 5 年攻关,首次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 FAM171A2.并成功研发候选药物。这一突破如同为疾病按下 “暂停键”,为全球 1300 万患者(预计 2040 年数据)带来延缓病情的希望。

  一、沉默的 “隐形杀手”:帕金森病正在 “侵袭” 中国

  帕金森病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,我国患者数量占全球近半。它以 “静悄悄的方式” 剥夺患者的行动能力:手抖、僵硬、步态不稳…… 这些症状背后,是大脑中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持续死亡。更可怕的是,患者从出现轻微症状到完全丧失自理能力,可能只需短短数年。

  数据警示:2015 年全球帕金森病患者约 700 万,预计 2040 年将翻倍至 1300 万。中国作为老龄化大国,防控形势尤为严峻。

  二、揭开帕金森发病机理

  长期以来,科学家发现,帕金森病的核心 “凶手” 是一种名为 α- 突触核蛋白的蛋白质。正常情况下,它像 “齿轮” 一样维持神经元功能;但在病理状态下,它会 “叛变” 成 “死亡种子”—— 错误折叠、聚集成纤维,破坏神经元并诱导更多同类蛋白 “变坏”。

  致命传播链:

  种子扩散:错误折叠的 α- 突触核蛋白从一个神经元 “感染” 邻近细胞,像多米诺骨牌般蔓延。

  区域攻击:当 “种子” 入侵中脑黑质,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,引发运动障碍;若扩散至大脑皮层,则导致记忆力下降等认知问题。

  关键发现:此前,科学家一直未能找到阻止 “种子” 传播的有效方法。直到郁金泰团队发现,神经元膜受体 FAM171A2 蛋白正是这一过程的 “导火索”。

  三、我国发现帕金森病全新治疗靶点

  郁金泰团队通过基因编辑、动物模型实验等技术,首次揭示 FAM171A2 与 α- 突触核蛋白的结合机制。通俗来说,FAM171A2 就像 “运输工具”,帮助 “死亡种子” 在神经元间畅通无阻地传递。抑制这一蛋白,就能切断传播链条,从源头遏制病情恶化。

  01靶点锁定:首次确认 FAM171A2 是病理性 α- 突触核蛋白传播的关键。

  02药物研发:基于靶点设计的候选药物,可在疾病早期干预,延缓进展。

  03治疗体系:未来有望结合小分子药物、抗体及基因治疗,实现 “标本兼治”。

  04国际认可:研究成果已申请国际专利,团队正加速推进临床前研发,目标 5 年内进入临床试验。

  四、早发现、早干预:帕金森病并非 “绝症”

  研究表明,帕金森病患者从出现临床症状到确诊,平均延误 2-3 年。而在这期间,大脑中的病理改变已持续进展。因此,前驱期识别成为关键。

  警惕这些信号:

  1. 运动症状:

  静止性震颤(手指搓丸样抖动,情绪紧张时加重)

  动作迟缓(扣纽扣、系鞋带等日常动作变慢)

  肌肉僵硬(肢体像被石膏固定,转身困难)

  姿势平衡障碍(走路前倾、易摔倒)

  面具脸(面部表情减少,眨眼频率降低)

  语音低沉(说话声音变小、单调)

  2. 非运动症状:

  嗅觉减退(对香水、辣椒等气味不敏感)

  睡眠障碍(失眠、夜间频繁觉醒、RBD 行为异常)

  抑郁焦虑(情绪低落、莫名紧张)

  便秘(排便次数减少、粪便干结)

  排尿困难(尿频、尿急或尿失禁)

  认知障碍(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)

  就医建议:若出现上述症状,建议尽早就医。尽管目前无法彻底治愈,但早期通过药物、康复训练等手段,仍可有效控制病情,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。

  *声明:登载此文出于传递健康科普信息,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,且不提供诊疗建议;文中如有医疗内容,均是仅供参考的健康科普,请勿类推,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,敬请了解;本文所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

JXR 2025 3.13
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