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热点新闻 > 医院新闻 >

北京科技报特别报道:北京军颐中医医院——那些“名片”背后的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01-15字号:AAA

  本文章来自于《北京科技报》

  让你评价一家医院,你最先想到什么?

  医生专业、服务贴心、环境舒适……

  是的!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医生,医生好,意味着医院的技术与服务值得信赖。他们,无疑是医院之魂,是医院实力的最直接展现,更是医院最闪亮的名片。

  接下来,一起走进北京军颐中医医院,聆听那些“名片”背后动人的故事,探寻那些隐藏在白大褂下,不为人知的温暖与光辉。

  放不下的“他们”

  “杨主任还在病房,你们稍等一下。

  诊室外的沙发上,与我们一起等待杨主任的,还有一位背着包裹的大哥,正低头吸溜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面,闲聊后得知,大哥是个老病号了,多年以来一直被癫痫困扰,幸运的是,通过杨红宣主任的精心治疗,癫痫终于不再发作。这次,他专门从河南老家赶来,就为了给杨主任送锦旗,由于路途遥远,刚下车就急着赶到医院,连口热饭都没顾上吃。

  半个小时过去了,杨主任才“姗姗”来迟,此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。他风尘仆仆从楼上下来“不好意思啊,有点忙。”边说着边走进诊室,那位大哥也紧跟着进去,有些激动地从包表里掏出精心准备的锦旗,嘴里连声说若感谢,杨主任一直笑若摩挲他的后背、安抚他,简单交谈后,大哥离开

  我们走进去时,杨主任正小心翼翼地将那面锦旗收在柜子里。

  “不挂上去吗?”我们有些好奇。“不了,很多了,放起来就好。”顺着目光移到墙上,果然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。宽敞的诊室里,只有桌子、柜子和一张用于问诊的床,旁边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,有些已经泛黄卷页,似乎是经常被人翻阅。

  “我先喝口水啊。”随着一大杯水被饮尽,今天的访谈正式开始。

  当提到被誉为军颐“神内王牌”,杨主任连说不敢当,治病而已。随后就不再提及这个话题,转而热情地分享起自己对神经内科疾病的专业见解,聊及如何治疗疾病,他倒是滔滔不绝,从癫痫的个性化治疗方案,到帕金森病的精准诊断,再到肌无力的综合康复策略,讲解得既详尽又深入。

  他说他爱学习,医学本身就是复杂而深奥的东西,只有不断学习,精进自己,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,解决他们的病痛。

 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,对医学有点“执着”,甚至是“痴迷”

  但患者都喜欢、尊敬他,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,下到牙牙学语的孩童,他都能相处得来。他说,自己最喜欢的就是和患者聊天,每当工作之余,他都会抽出时间,一个个回复患者的消息,了解他们的病情与困扰,并给予自己的建议,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与呵护。

  年逾六十,他却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儿,每天早早来到诊室,经常最后一个下班,一天接诊数十个患者,几乎全年不休息。提到这个,他笑了笑说:“其实即便在家休息,我的心也静不下来,就怕患者突然找我,耽误了他们的病情,所以不光是患者需要我,同样,我也放心不下患者。

  访谈结束时,已是夜幕时分,我们在医院门口分别,回头望去,昏暗的路灯下,杨主任身影被越拉越长,有些渺小,也有些孤寂,他的脚步抬得不高,步子也不大,但每步都走得很稳当、有力。

  不惧质疑

  爱笑、健谈、亲切,这是我们对王奎星主任的第一印象。

  见到王奎星主任时,他刚刚结束一天的门诊工作,看着最后一位患者满脸笑意地离开,我们走进了他的诊室。

  “哎呀,欢迎欢迎!”他热情的迎接,瞬间打破了初次见面的拘谨和陌生感。一米八的身高,挺拔如松,五官线条分明,透着一股山东汉子特有的刚毅,身着深蓝色的衬衫,搭配笔挺的西装裤,又显得那么庄严、有风度,然而,他却总是笑吟吟的,让人感觉亲切又温暖。

  尽管他已经连续工作了数小时,但而对采访,仍然保持着专注,耐心地询问采访的流程,每一个问题,都详尽地给予了回答。

  对于“幽默、温暖”这样的标签,他谦逊地表示:“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,我的职责不仅仅局限于治病救人,疗愈人心同样重要。很多精神疾病患者内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痛苦,甚至因疾病的困扰而自我封闭,拒绝与外界交流,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是远远不够的,我努力营造积极的诊疗环境,让每一位患者都能感受到被尊重、被理解,进而逐渐信任我,愿意坦诚交流,我才能更准确地理解他们的需求,提供更有效的治疗建议,更重要的是,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,有利于病情恢复。

  面对“乱开药检、过度治疗”等争议,他也认真作出回应:“首先,我必须坦诚地说,我热爱我的职业,更热爱我的患者,听到这样的质疑,我内心是感到沉重的,从医多年,我始终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,力求做到精准诊断、合理治疗。每一项检查、每一种药物的使用,都是基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学指南来决定的,绝对不会随意增加不必要的检查项目或药物。同时,在治疗过程中,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和病情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绝不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治疗。

  在交谈中,他向我们透露,他喜欢与患者交流,不仅仅局限于诊室里,业余时间,也会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科普视频,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解释一些复杂的医学知识,分享一些实用的健康小贴士,不想出名获利,只想触及到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解答他们的困惑,改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态度。

  “通过我的努力,哪怕只是帮助到一个人,那也是值得的!”他在采访的最后说道。

  温柔也是一种力量

  这是我们在军颐采访的最后一位医生,她叫谢帆,是一名女中医。

  “啊?到我了吗,那我先涂个口红,不好意思啊”她轻声开口解释。

  在传统的认识里,中医多半是古板且严肃的形象,但她却截然不同,长相温婉,皮肤细腻,讲话时细声细语,透出一股难以言喻的柔和与亲切。

  面对采访的提问,谢主任似乎有点“迟钝”,总是会先思考片刻,再缓缓回答,带着网络上流行“微醺感”。但她很爱笑,那是一种极具感染力的笑,让人不自觉地放慢节奏,愿意耐心地等待,慢慢听她诉说。

  问:遇到过清醒过激、拒不配合的患者,怎么办呢?

  谢主任答:“嗯,这个问题确实不少见,遇到这样的黒者,我会先试着去理解他们的情绪,可能是病痛让他们感到无助和焦虑。然后,我会用很温和的语气,慢慢和他们沟通,告诉他们配合治疗的重要性。当然,有时候也需要一些技巧5.比如通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,来转移注意力,再慢慢引导到治疗上来。最重要的是,我们要保持耐心,给患者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接受和适应。

  问:经常和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,会不会感觉很心累?

  谢主任答:“说实话,确实有时候会感到有些疲惫。但每当我看到患者因为我的帮助而有所好转,那种成就感就会让我忘记所有的疲意。而且,我觉得这也是我的职责,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A

  问:在治疗过程中,如何平衡传统中医方法和现代心理疗法?

  谢主任答:“我觉得传统中医和现代心理疗法是相辅相成的。临床上,我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,比如,对于一些情绪焦虑、失眠的患者,我会采用中医的针灸、中药等方法来调理身体;同时,也会结合心理疗法,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,应对生活中的压力。这样,既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,又能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。

  问:你认为医生和患者,是一种怎样的关系?

  谢主任答:“我觉得,医生和患者之间,应该是一种相互信任、相互尊重的关系,医生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,去为者提供最好的治疗方案;而愚书呢,也要相信医生,积极配合治疗,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共同战胜疾病。

  那天,我们聊了很久很久,她的每一个回答,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,一字一句透露出深思熟虑后的智慧与温度,这不仅是对她专业知识的展现,更是她对这份职业深沉的思考与热爱。

  在采访的尾声,一个住院患者前来咨询,谢主任仿佛瞬问切换了模式,之前采访中偶尔流露出的“微醺”与“迟钝”全然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与严谨,面对患者疑问,没有丝毫犹豫,迅速而全面地进行解答,并耐心地叮嘱各种注意事项。

  那一刻,我们终于意识到,这才是她,微醺不是常态,温柔和专业的才是她的底色。

  杨红宣、王奎星、谢帆……他们是医生,是北京军颐中医医院的一员,更是该院众多医护人员的缩影!

网站首页 预约挂号 健康科普 就诊指南